今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頒給三位在「量子資訊科學」有著重大貢獻的科學家:阿斯佩(Alain Aspect)、克勞澤(John F. Clauser)、與蔡林格(Anton Zeilinger)。他們以「實現讓一對光子互相糾纏的實驗方法」而得獎。他們在這方面的貢獻讓量子糾纏得以從純粹的理論走向有實際應用的「量子科技」,包含了需要量子糾纏的量子電腦與量子通訊。
西元1869年,門德列夫(Dmitri Mendeleev, 1834 – 1907)提出了元素週期表,不但整理了各種元素之間的關係,甚至預測了當時並未發現的元素。雖然當時的元素週期表使用了原子量(Atomic mass)而非原子序(Atomic number)來做排列依據,現今科學家們所使用的元素週期表演變來自於當時的版本,並可以說在基本邏輯上是與當時的形式所去無幾,不得不佩服門德列夫對於周期表的考量上所具有的完整性。然而我們都知道現今的形式和當時接近以外,是否代表在門德列夫之後至今這150年內,科學家們除了修正他的版本就沒有再提出新的元素週期表形式呢?答案似乎出乎我們意料之外:不但有,數量還不少。
「欸欸,妳手給我一下」一名男子捧著雙手,真摯、誠懇地對妻子說道。
「不要,是不是又要給我看青蛙了」女子溫柔的皺了眉頭,嘴角卻帶著甜蜜而優雅的微笑。
四月二十七日,一個平常的星期六早晨,來自全台各大學的物理相關科系的老師們齊聚在中興大學物理系,參與由台灣物理學會及物理推動中心主辦,中興大學物理系協辦的會議-「物理系實驗課程之創新與規劃」。
理查.費曼 (Richard P. Feynman, 以下簡稱「費曼」),美國近代最家喻戶曉的理論物理學家,與大眾對一般物理學家的嚴謹印象不同,費曼有趣事蹟可是枚不勝數。今天(五月十一日)是他的生日,就讓我們認識這位令許多人重新愛上物理並看見物理有趣之處的大前輩—費曼。
一張圖讓你快速了解什麼是暗物質與暗能量!
從圓餅圖就可以發現,生活所見的物品只佔了很小的一部分,宇宙中充斥著更多科學家們尚未了解的物質。
1854年的4月24日,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Rudolf Julius Emanuel Clausius, 1822 - 1888)在蘇黎世Philosophical Society宣讀了影響熱力學極為深刻的論文:”On Several Convenient Forms of the Fundamental Equations of the Mechanical Theory of Heat.”。在其中,他提出了熵(Entropy)的概念。這項充滿神秘感的用語出現在熱力學、資訊學、統計學的各處,而似乎各有各自獨特的定義。要理解這項概念是如何出現與運用,必須從它的起源-熱力學的發展開始了解起。
看過許多天文科普書籍介紹,有沒有總是讓人很想看看星空呢?我和大家一樣住在充滿光害的市區裡,久久才能去無光害的地方看星星。